山东江泰

山东江泰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人:冯总,武经理

电话:18678858906,15318820518

邮箱:shandongjiangtai@163.com

地址:济南市天桥区济南新材料产业园区舜兴路988号


新闻资讯

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混凝土缓凝与“硬壳”是何因素?一针见血说出原由!

更新时间:2024-09-04 09:32:17 点击数:545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性能表现无疑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与耐久性。然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工程师和施工人员常常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其中混凝土凝结时间过长或表面出现“硬壳”现象尤为突出,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施工进度,还可能对工程质量造成潜在威胁。为了深入剖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并寻找切实有效的解决之道,本文将展开详尽探讨,以期为建筑施工行业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01

混凝土缓凝现象

混凝土缓凝现象是混凝土施工中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具体指的是混凝土凝结时间过长,即超过了正常的凝结时间却仍未达到终凝的状态。在标准的试验室条件下,预拌混凝土的初凝时间通常控制在6~8小时之间,而终凝时间则位于8~12小时的范围内。然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如果混凝土的凝结时间超过了24小时,我们就可以认定其出现了缓凝现象;而一旦凝结时间超过了48小时,则被视为超缓凝。

混凝土缓凝现象是一个复杂且多变的问题,它主要分为两种情况:整体严重缓凝和局部严重缓凝。

(1)整体严重缓凝

整体严重缓凝现象,其主要诱因常常与外加剂的使用不当密切相关。在混凝土制备过程中,若掺加了不合适的缓凝组分,尤其是那些对温度变化敏感的缓凝组分,其凝结时间可能会受到显著影响,从而导致混凝土出现过度缓凝的情况。此外,当外加剂的掺量超出正常范围时,也会破坏混凝土原本的凝结机制,进而引发整体严重缓凝现象。

(2)局部严重缓凝

局部严重缓凝现象,通常表现为在楼板或墙体等混凝土结构中,大部分区域凝结正常,但局部区域却出现明显的缓凝情况。这种现象的产生,可能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所导致:

①首先,外加剂的使用方式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如果采用了后掺法加入外加剂,而混凝土搅拌又不够均匀,就可能导致外加剂在局部区域富集,进而引发局部缓凝现象。

②其次,现场操作也可能对混凝土的凝结产生影响。例如,如果现场加水导致混凝土的粘聚性降低,就可能发生泌水或离析现象。在浇捣过程中,振捣可能使局部浆体集中,导致水灰比变大且外加剂相对过量,从而引发局部缓凝。

③最后,外加剂池中的沉淀物也可能是一个潜在的问题。如果外加剂池中带有缓凝组分的沉淀物不易搅拌均匀,就可能在混凝土制备过程中造成局部过度缓凝现象。

02

混凝土“硬壳”现象

在混凝土浇筑后,有时会出现一种令人困惑的现象:混凝土表面看似已经“硬化”,然而其内部却仍然保持着未凝结的状态,形成了所谓的“糖芯”,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硬壳”现象。这种现象不仅令人头疼,而且它还经常伴随着不同程度的裂缝,这些裂缝往往难以用抹子进行有效的抹平处理。

“硬壳”现象在天气炎热、气候干燥的季节中尤为常见,给混凝土施工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这一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混凝土表面水分的过快蒸发。在干燥的气候条件下,混凝土中的水分迅速散失,导致表层混凝土迅速失水干燥,进而形成了一层看似硬化的外壳。

然而,这种表面的硬化并不意味着混凝土已经充分凝结。实际上,由于水分的过快蒸发,表层混凝土的强度往往会显著降低,通常会降低约30%左右。这种强度的降低不仅影响了混凝土的耐久性,还可能导致裂缝等问题的出现。

除了气候因素外,“硬壳”现象的形成还与外加剂的配料成分以及混凝土掺合料的种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来说,当外加剂中含有糖类及其类似的缓凝组分时,更容易导致混凝土表面形成硬壳。这是因为这些缓凝组分会影响混凝土的凝结速度,使得表面层混凝土在内部混凝土还未完全凝结时就已经硬化,从而形成“硬壳”。

此外,混凝土掺合料的种类也会对“硬壳”现象的产生产生影响。在实践中,使用矿粉作为掺合料时,“硬壳”现象比使用粉煤灰时更为明显。这可能是因为矿粉与水泥的反应性较高,使得混凝土在凝结过程中更容易出现内外凝结速度不一致的情况,从而导致“硬壳”的形成。

03

混凝土缓凝与“硬壳”解决办法

为了有效应对混凝土缓凝与“硬壳”现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调整外加剂配方:

对外加剂的配方进行精细调整是关键,建议选用磷酸盐等作为缓凝组分,同时,应避免使用糖、木钙、葡萄糖、葡萄糖酸钠等容易引发“硬壳”现象的成分,以确保混凝土的凝结过程更加均匀,减少内外凝结速度的差异。

(2)选择合适的掺合料:

在选择混凝土掺合料时,粉煤灰是一个更优的选择。与矿粉相比,粉煤灰具有更出色的保水性能,能够更有效地保持混凝土的水分,降低“硬壳”现象的发生概率。

(3)施工振捣措施:

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混凝土表面产生了细微裂缝,不必过于担心。在混凝土初凝之前,我们可以采用二次振捣的方法来消除这些裂缝,防止它们进一步发展成为贯穿性裂缝,从而确保混凝土的整体性和美观性。

(4)加强施工养护:

施工养护措施是预防“硬壳”现象的最有效手段。我们应尽量避免混凝土受到太阳的直射,特别是在刚浇筑完毕的混凝土上,可以采用喷雾、洒水等养护方法,及时补充混凝土表面的水分,降低水分的蒸发速度,从而有效预防“硬壳”现象的发生。通过这些综合措施的应用,我们可以大大降低“硬壳”现象的发生概率,提高混凝土施工的质量和效率。

END

混凝土缓凝与“硬壳”现象,作为施工中颇为常见的技术难题,无疑对工程的进展与质量构成了挑战。然而,通过对外加剂配方的科学调整,精心选择适宜的掺合料,采取合理的施工振捣措施,以及切实加强施工养护工作,我们完全有能力有效应对并解决这些问题。在实际的施工进程中,工程师与施工人员需时刻保持高度的警觉,密切关注混凝土的凝结时间以及表面状态的变化,以便能够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缓凝与“硬壳”现象,从而确保混凝土工程的质量与安全,为工程的顺利推进提供坚实保障。


本文资源来自互联网,旨在交流信息分享技术,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