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江泰

山东江泰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人:冯总,武经理

电话:18678858906,15318820518

邮箱:shandongjiangtai@163.com

地址:济南市天桥区济南新材料产业园区舜兴路988号


新闻资讯

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混凝土采用机制砂作为拌合物,千万注意这一物,否则会严重影响混凝土性能!

更新时间:2024-09-09 16:55:47 点击数:529


随着经济的持续蓬勃发展与资源日益紧缺的矛盾日益加剧,同时伴随着人们节能环保意识的显著提升,近年来,天然砂的开采在多地区已经遭受严格限制甚至被禁止,这一变化促使机制砂逐渐崭露头角,并成为市场上的主流选择。因此,机制砂在商品混凝土生产中的应用范围愈发广泛,其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然而,机制砂的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夹杂一部分石粉和泥土。遗憾的是,仅通过简单的过筛处理,难以实现石粉与泥土的有效分离,这成为机制砂生产中的一大难题。为了攻克这一难题,机制砂生产企业纷纷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其中采用絮凝剂加速污水中悬浊物的沉降成为了一种常见做法。然而,这一做法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由于絮凝剂的使用量较大,出厂的机制砂中往往残留有较高的絮凝剂成分。这些残留的絮凝剂对混凝土拌合物的性能构成了潜在的不利影响,可能引发一系列质量问题。

鉴于絮凝剂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它能够迅速且有效地吸收水体中的溶质以及悬浮物颗粒物质,这一特性使其在污水处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机制砂生产过程中,絮凝剂的使用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尤其是其残留量对混凝土性能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因此,本文决定对此进行系统的试验研究,深入探讨絮凝剂在机制砂中的残留量如何具体影响混凝土的性能。

我们期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为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帮助它们在使用这类含有絮凝剂残留的机制砂时,做出更加明智和科学的决策。同时,我们也希望对砂石生产企业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引导它们合理使用絮凝剂,实现科学使用与精细控制的目标,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絮凝剂残留对混凝土性能的不利影响,推动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经过试验人员的多次反复检测与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水洗机制砂中絮凝剂的残留量普遍介于0.05‰至0.8‰之间,这一数据为后续的深入研究与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01

工作案例分析


结合某知名商品混凝土公司的实际案例,我们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在前期阶段,该公司采用机制砂作为生产混凝土的主要原材料,并且在整个使用过程中,原材料的质量一直保持着稳定的状态。然而,随后机制砂的生产单位对洗砂工艺进行了调整与改变,这一变动不幸地导致了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坍损过快的问题,进而对混凝土的整体质量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影响。

在混凝土生产工作顺利完成之后,其初始坍落度达到了理想的200mm,这一数值确保了混凝土在浇筑前具备良好的流动性和可塑性。然而,当混凝土被运输到施工现场后,仅仅过了大约50分钟,其坍落度就显著下降至120mm,这一变化无疑对混凝土的浇筑施工质量产生了直接且显著的影响。坍落度的快速下降导致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变得更为粘稠,难以充分流动和填充模板,进而可能引发浇筑不均匀、出现空洞或裂缝等质量问题。

面对这一突发情况,现场施工人员只能采取紧急措施,通过加减水剂的方式对混凝土的性能进行调整,以期尽可能挽回其流动性和可塑性。然而,这种调整方式不仅增加了施工难度和成本,而且也无法完全弥补因坍落度下降所带来的质量隐患。

为了深入探究这一问题的根源,试验人员迅速行动,对近期所使用的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情况展开了全面而细致的检测工作。他们采用了多种先进的检测技术和方法,对原材料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了严格的测试和评估。经过系统的分析和比对,试验人员最终找到了导致混凝土性能下降的具体原因——含絮凝剂的水洗机制砂。这一发现对于有效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实验,他们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以确保混凝土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能够保持稳定的性能和质量,满足工程建设的实际需求。


02

试验工作方法分析


2.1 试验原材料准备阶段

在本次试验工作过程中,我们对原材料的选用进行了严格的把控和筛选。水泥方面,我们选择了***水泥有限公司生产的“南**牌”P.O42.5普通硅酸盐水泥,以确保其质量稳定且符合试验要求。矿粉则选用***公司生产的S95级矿粉,其品质优良,适合作为混凝土的掺合料。粉煤灰则来自***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二级粉煤灰,其具有良好的活性和填充效应。

在骨料的选择上,我们同样精益求精。机制砂选用***矿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机制砂,其粒度分布合理,形状优良。粗骨料则选用浦北县**石场生产的碎石,主要包含10~20mm、20~30mm两种规格,以6:4的比例混合使用,以确保混凝土的骨料级配合理。

外加剂方面,我们选择了广西**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XD-Ⅱ缓凝高效减水剂,其减水率高达25%,含固体量为8.0%,能够有效提升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强度。同时,为了模拟机制砂在经过水洗处理之后残留絮凝剂的物质状态,我们特意在市场上选购了1200万的阴离子型聚丙烯烷胺作为絮凝剂。

在试验机制砂中,我们根据絮凝剂占机制砂质量比值参数分别为0.05‰、0.1‰、0.3‰、0.5‰、0.8‰的不同,将其划分成几个不同的含量大小。并且,我们将絮凝剂直接拌制在事先准备好的机制砂原材料当中,以确保其充分混合并模拟实际生产中的状态。最后,对机制砂进行烘干处理之后,我们配置了C30混凝土来进行后续的试验工作。

2.2 检测工作方法深入分析

在本次试验检测工作过程中,我们严格遵循混凝土的相关规程要求和标准,展开了全面而细致的混凝土试验检测分析。工作的核心在于检查混凝土的坍落度以及扩展度的大小,这是衡量混凝土流动性和可塑性的重要指标。同时,我们也密切关注了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保坍性能情况,以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为了更准确地评估混凝土的性能,我们将试验样本在20±2℃的恒温环境下进行了标准养护,分别养护到7天和28天。这两个时间点分别代表了混凝土早期和后期的性能状态,对于全面评估混凝土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混凝土的相关试验标准规范要求,我们对养护后的混凝土试块进行了严格的检测。检测内容主要包含7天和28天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检测,这是衡量混凝土力学性能的重要指标。通过这两项检测,我们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混凝土在不同养护时间下的强度发展情况。

在本次试验检测工作中,我们采用的试验配合比标号为C30,这是常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之一。我们设定的坍落度大小为200mm,以确保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可塑性。同时,我们也关注了混凝土的强度范围,其强度为30~39MPa,这代表了混凝土在实际应用中的承载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试验过程中我们发现,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随着絮凝剂含量的增加而降低。这一发现对于指导实际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它提醒我们在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絮凝剂的含量,以确保混凝土的性能和质量。

2.3 试验过程深度解析

在全面掌握混凝土原材料实际质量状况的基础上,工作人员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反复多次的实验与论证。他们对最终的试验工作结果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运用严谨的排除法,逐步缩小问题范围,最终将焦点锁定在机制砂这一关键环节。

为了深入探究机制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工作人员展开了详尽的现场调查和分析工作。他们重点了解了机制砂洗砂工艺的变化,发现原本的单纯清水洗砂方法已经转变为在清水中掺入絮凝剂进行洗砂。这种工艺变化导致一定量的絮凝剂残留在机制砂中,进而对后续混凝土的坍落度产生显著影响,使其损失明显,直接威胁到混凝土的性能和稳定性。

针对这一发现,试验人员迅速调整研究方向,对机制砂中絮凝剂不同含量拌制混凝土的性能情况展开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分析。他们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试验工作,能够更准确地揭示出机制砂中絮凝剂含量与混凝土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后续的混凝土生产和施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2.4 机制砂中絮凝剂含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分析

在试验工作过程中,我们深入探究了5种不同絮凝剂含量的机制砂对混凝土坍落度及扩展度的影响,并进行了详尽的数据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保持外加剂掺量恒定的情况下,使用含有不同量絮凝剂的机制砂,混凝土的初始坍落度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这一发现揭示了絮凝剂含量对混凝土工作性能的重要影响。具体的试验工作结果如下所述,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和控制混凝土性能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①在机制砂中絮凝剂含量低于0.1‰的情况下,我们对混凝土的初始坍落度以及1小时后的坍落度进行了细致的观测与分析。结果显示,这两个时间点的坍落度均小于基准混凝土,表明低含量的絮凝剂已对混凝土的工作性能产生了一定影响。更为显著的是,随着机制砂中絮凝剂含量的持续上升,混凝土的初始坍落度呈现出进一步减小的趋势,同时1小时内的坍落度损失量也显著加大。

②当机制砂中的絮凝剂含量超过0.3‰时,我们对混凝土的初始易性和1小时后的坍落度进行了详细的观测与评估。在初始状态下,混凝土表现出良好的易性,质地略显黏稠。然而,经过1小时的时间,混凝土的坍落度出现了显著下降,已经无法满足施工要求。这一发现表明,机制砂中絮凝剂含量的增加对混凝土的工作性能产生了不利影响,特别是在较长时间后,其影响更为显著。

③当机制砂中的絮凝剂含量超过0.5‰时,我们进行了与基准混凝土的详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在这种情况下,混凝土的初始状态相较于基准混凝土呈现出非常明显的下降。更为严重的是,经过仅仅1小时的时间,混凝土的流动性几乎完全丧失,远远无法满足设计要求。这一发现进一步凸显了机制砂中絮凝剂含量对混凝土性能的重要影响,尤其是在较高含量下,其对混凝土流动性和工作性能的负面影响尤为显著。

④当机制砂中的絮凝剂含量达到0.8‰时,我们对混凝土的性能进行了全面的评估。结果显示,在这种情况下,混凝土的主要表现为黏性显著增大,坍落度几乎无法观测到。这种高度的黏稠性导致混凝土无法顺利进行施工,无法满足实际工程的需求。这一发现再次强调了机制砂中絮凝剂含量对混凝土性能的关键影响。过高的絮凝剂含量会严重损害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工作性能,使其无法在实际施工中应用。


2.5 机制砂中絮凝剂含量对混凝土强度影响深度剖析

在本次试验工作中,我们着重探究了机制砂中絮凝剂的不同含量对混凝土成型后抗压强度的影响,并进行了详尽的对比与分析。我们主要关注了混凝土试块在7天和28天这两个时间点的抗压强度情况,因为这两个时间点分别代表了混凝土早期和后期的强度发展。

根据试验数据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外加剂掺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使用含有不同量絮凝剂的机制砂拌制混凝土,其实际抗压强度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具体来说,当机制砂中的絮凝剂含量不超过0.05‰时,混凝土在7天和28天后的抗压强度与基准混凝土相比,均保持在混凝土标准配合比的工作范围之内,这表明低含量的絮凝剂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较小。

然而,当机制砂中的絮凝剂含量达到0.8‰时,混凝土试件在7天和28天后的抗压强度分别下降了6~8MPa,这一显著的强度下降表明高含量的絮凝剂对混凝土强度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

进一步的数据分析还显示,在外加剂掺量不变的条件下,当机制砂中的絮凝剂含量超过0.5‰时,随着絮凝剂含量的继续增加,混凝土的强度下降趋势变得更加明显。这一发现揭示了机制砂中絮凝剂含量与混凝土强度之间的紧密关系,并为我们优化混凝土配合比、提高混凝土强度提供了重要的实证基础。

2.6 外加剂掺量调整与机制砂中絮凝剂含量变化的试验工作结果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通过精细调控外加剂的掺入量,确保在混凝土的初始坍落度维持恒定的前提下,对含有不同絮凝剂含量的机制砂进行了系统的混凝土试配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对混凝土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检测。通过严谨地调整外加剂的掺量,我们确保了每一组试配混凝土的初始坍落度和扩展度都保持在相同的水平,以便更准确地分析絮凝剂含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经过对试验数据的深入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三个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

(1)通过增加外加剂的掺量,我们发现不同絮凝剂含量的机制砂混凝土在1小时后的坍落度和扩展度均呈现出显著的提升。这一结果表明,外加剂的适量增加有助于改善混凝土的流动性和扩展性能。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絮凝剂含量为0.8‰的条件下,混凝土在1小时后的坍落度损失量相对较大,这明显无法满足实际混凝土的施工要求。这一发现揭示了在高絮凝剂含量下,即使增加外加剂的掺量,也可能无法有效保持混凝土的坍落度稳定性,从而对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构成潜在威胁。

(2)絮凝剂因其自身具有强烈的增稠效果,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混凝土达到初始性能要求,这一点在施工中具有一定的优势。然而,同时我们也观察到,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增加的外加剂与部分释放的自由水会逐渐被絮凝剂所锁住。这种现象会导致混凝土的粘性增加,使得混凝土在搅拌和运输过程中的流动性变差,坍落度丧失的速度也会加快。这种变化对混凝土的施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可能会导致施工难度增加,甚至影响到混凝土的结构性能和最终质量。

(3)通过增加外加剂的掺量,我们确实可以观察到混凝土在多个方面的性能得到了有效提升,这为确保混凝土强度满足设计要求提供了有力支持。然而,当机制砂中的絮凝剂含量达到0.8‰这一临界点时,我们发现即使增加了外加剂的掺量,混凝土在28天的强度发展仍无法满足结构要求。这一现象表明,随着机制砂中絮凝剂含量的持续增加,仅仅依靠提升外加剂的掺量并不能有效解决混凝土强度降低的问题。这可能是因为絮凝剂与外加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发生了变化,或者絮凝剂本身对混凝土强度的负面影响逐渐凸显。

03


结语


针对机制砂中不同含量的絮凝剂,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混凝土坍落度、扩展度以及强度试验工作。试验结果显示,机制砂中残留的絮凝剂会对混凝土的工作性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干扰和影响。这一发现揭示了絮凝剂含量与混凝土性能之间的紧密关系。经过深入的试验分析和总结,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三点核心结论:

①在预拌混凝土的生产过程中,若机制砂中含有一定量的絮凝剂成分,这将会对混凝土的生产质量带来不同程度的干扰和影响。具体来说,这些絮凝剂可能会与混凝土中的其他成分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混凝土的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等关键性能。这些变化进一步可能导致混凝土在浇筑、振捣和养护等施工环节中的表现不佳,如出现浇筑困难、振捣不实或养护效果不佳等问题。

②当机制砂中的絮凝剂含量超过0.5‰这一临界值时,我们不能再随意依赖单一的方法来调整和控制混凝土的状态。这是因为高含量的絮凝剂可能会对混凝土的多种性能产生复杂而深远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流动性、强度、耐久性等。为了满足工程的施工需求并确保混凝土结构的质量,我们必须采取更为科学和严谨的方法。具体来说,我们需要通过一系列科学的试验和分析,深入探究絮凝剂对混凝土性能的具体影响及其机理。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针对发现的不同问题,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来加以控制。这可能涉及调整混凝土的配合比、优化施工工艺、采用特殊的添加剂或处理技术等。

③为了确保混凝土的生产质量,混凝土生产单位必须全面加强与制砂单位之间的日常沟通和质量巡视工作。这种紧密的合作关系将使得试验人员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制砂原材料的质量状况,包括其来源、成分以及潜在的质量问题。同时,对制砂工艺情况的深入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涵盖了生产流程、设备状况以及工艺参数等多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对于那些已经达到混凝土生产质量要求的制砂单位,我们仍然不能松懈。相反,这些单位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制砂工艺标准,以确保其生产的机制砂能够充分满足混凝土的使用质量要求。这不仅包括混凝土的物理性能,如强度、耐久性等,还涉及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如流动性、可塑性等。通过这样的合作与改进,我们可以更好地保证工程的整体建设质量。毕竟,混凝土作为建筑结构的核心材料,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安全性、耐久性和使用寿命。


本文资源来自互联网,旨在交流信息分享技术,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