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江泰

山东江泰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人:冯总,武经理

电话:18678858906,15318820518

邮箱:shandongjiangtai@163.com

地址:济南市天桥区济南新材料产业园区舜兴路988号


新闻资讯

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C50、C60混凝土生产要注意哪些问题?这些要点一定要掌握!

更新时间:2024-12-30 10:17:37 点击数:917

在建筑领域,C50、C60 等高标号混凝土的应用日益广泛。其生产过程需格外严谨,稍有不慎便可能影响混凝土的质量。那么,C50、C60 混凝土生产究竟要注意哪些关键问题呢?以下要点,各位从业者务必牢牢掌握!


一、原材料精选与把控

(1)石子的清洗:


在 C50、C60 等高标号混凝土的原材料筹备阶段,石子的清洁程度对于最终混凝土的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石子必须通过专业的洗石机,利用清洁的清水进行全面且彻底的清洗流程,确保其表面不存在任何石粉、泥渍以及其他杂质的附着。这是因为,一旦石子表面被这些杂质所包裹,将会在混凝土的凝结硬化过程中,严重阻碍砂浆与石子之间形成紧密且稳固的胶结结构,进而对混凝土的强度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其强度无法达到预期的高标准要求。


此外,为了保障混凝土在搅拌和浇筑过程中坍落度的稳定性,石子不仅要经过严格的水洗程序,还需提前进行充分的晾干处理。这是由于含水量不稳定的石子,在与其他原材料混合时,会因水分的不均匀分布而使混凝土的坍落度产生较大波动,不利于混凝土的施工操作和质量控制。


从混凝土强度形成的微观机理来看,C50 及以上标号的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存在显著差异。普通混凝土的强度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水胶比的调控,而高标号混凝土的强度则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砂浆与石子之间的胶结力。当石子表面处于洁净状态时,砂浆能够与石子紧密结合,形成更为强大的胶结体系,从而显著提升混凝土的整体强度。相反,如果石子表面存在杂质,将会削弱这种胶结力,使得混凝土内部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下降,最终导致混凝土强度出现大幅下滑,甚至无法满足工程设计的最低强度标准,给整个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带来潜在风险。


(2)砂与和易性的调节:


在实际的建筑施工场景中,砂作为混凝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品质优劣以及用量的精准把控,直接决定了混凝土和易性的好坏。和易性良好的混凝土,具备适宜的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能够在浇筑过程中均匀地填充模具的各个角落,确保混凝土结构的密实性和均匀性,从而为浇筑出优质的混凝土构件奠定坚实基础。


因此,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实际生产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砂的用量调节作用,根据砂的细度模数、颗粒级配以及含水量等实际情况,精确调整其在混凝土中的占比,以实现对混凝土和易性的优化控制。例如,当砂的细度模数较大时,意味着砂粒相对较粗,此时可适当增加砂的用量,一般可提高 1% - 2%的砂率,以增强混凝土的粘聚性和保水性;而当砂的细度模数偏小时,砂粒较细,为防止混凝土过于粘稠,可相应减少 1% - 2%的砂率,保证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流动性,满足施工工艺的要求。


(3)水泥与外加剂适应性检测:


水泥与外加剂之间的适应性,对于高标号混凝土的性能稳定性至关重要。在每一批次水泥进场时,必须使用预先留存的具有代表性的外加剂样品,进行严格的净浆流动度测试。测试过程需遵循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和检测方法,确保净浆流动度能够精准地落在 230mm - 250mm 的理想区间范围内,同时,一小时内的净浆流动度损失不得超过 40mm。


同样地,对于每车进场的外加剂,也必须采用留存的标准水泥样品进行反向测试,以验证外加剂与水泥之间的适应性是否符合要求。只有当水泥与外加剂在净浆流动度及其损失率方面均满足上述严格标准时,才能确保在混凝土搅拌过程中,两者能够协同作用,使混凝土的各种性能,如凝结时间、强度发展、耐久性等,保持稳定且可靠的状态。


倘若在测试过程中发现水泥与外加剂的适应性未能达到规定要求,必须立即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外加剂进行调整。这可能涉及到调整外加剂的化学成分组成、掺量比例或者添加特定的助剂等手段,通过反复的试验和优化,直至满足净浆流动度及损失率的标准要求,从而保证混凝土在生产和施工过程中的性能稳定性和一致性,为工程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二、混凝土质量的严格控制

(1)施工前的精准测量:


在混凝土正式施工前,对砂的各项关键指标,包括含水、含石以及细度进行精确测量,是确保混凝土质量的首要环节。这些指标的细微变化都可能对混凝土的性能产生显著影响。通过使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和科学的检测方法,获取砂的准确数据,进而依据这些数据精准地出具施工配合比,为后续的混凝土生产奠定坚实基础。


当砂的细度较大时,意味着砂颗粒相对较粗,为了保证混凝土的和易性与密实度,可适度增加 1% - 2% 的砂率。这是因为较粗的砂颗粒间空隙较大,适当增加砂的比例能够填充这些空隙,使混凝土内部结构更加紧密,从而提升其工作性能。相反,若砂的细度偏小,砂粒较细,此时应适当减少 1% - 2% 的砂率,以防止混凝土过于粘稠,确保其具有良好的流动性,便于施工操作和振捣密实。


(2)和易性与坍落度调整:


在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和易性与坍落度的稳定控制至关重要。如果发现混凝土的和易性较差,表现出干涩、流动性不足等情况,可适当增加 1% - 2% 的砂率,通过调整砂的比例来改善混凝土内部的颗粒级配,增强其粘聚性和流动性,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施工工艺的要求。而当混凝土呈现出较粘的状态时,则应适当减少 1% - 2% 的砂率,以降低混凝土的粘性,提高其流动性,防止在浇筑过程中出现堵塞管道或振捣不密实的问题。


对于混凝土坍落度的调控,同样需要精准操作。当坍落度较大时,可适当提高 1% - 2% 的含水量,但这种调整必须严格基于对混凝土整体性能的综合考虑,严禁单纯为了降低坍落度而盲目加水,因为这可能会导致水胶比失衡,严重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相反,当坍落度较小时,可适当降低 1% - 2% 的含水量,但也要确保在调整过程中不破坏混凝土的和易性和工作性能,避免因过度减水而使混凝土变得干涩、难以施工。

(3)外加剂掺量的调整时机:


在外加剂掺量的调整方面,应遵循谨慎、科学的原则。只有在上述通过调整砂率和含水量等措施均无法达到明显改善混凝土性能的效果时,才考虑对外加剂掺量进行微调。


当混凝土坍落度较大且和易性较差时,可适当减少 0.1% - 0.2% 的外加剂掺量。然而,在进行这一调整时,必须密切关注混凝土的流动性变化,确保其仍然能够满足施工要求,不出现干涩、难振捣等问题。因为外加剂的减少可能会使混凝土的流动性有所降低,但如果控制得当,能够在不影响施工的前提下,优化混凝土的性能,使其更加稳定和可靠。


反之,当混凝土坍落度较小且较为粘滞时,可适当增加 0.1% - 0.2% 的外加剂掺量,但要时刻注意不能因外加剂的增加而破坏混凝土的和易性。过多的外加剂可能会导致混凝土出现泌水、离析等不良现象,因此在调整过程中,要通过多次试验和实时监测,找到最佳的外加剂掺量平衡点,确保混凝土在满足坍落度要求的同时,保持良好的和易性、强度和耐久性。


(4)开盘鉴定的重要性:


开盘鉴定是混凝土质量控制的关键节点,必须高度重视并严格执行。通过对前 1 - 2 盘混凝土的状态进行细致观察和全面检测,包括坍落度、和易性、流动性、外观质量等多个方面,根据检测结果及时、精准地调整混凝土的配合比参数,确保后续生产的混凝土能够满足工程设计和施工的要求。


为了保障混凝土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必须加强过程控制。首先,根据当天原材料的实际情况,如砂的含水率、含石率等,精确计算并出具详细的生产配料单。在搅拌楼输入配合比时,要求操作手严格按照配料单上的数据准确无误地进行输入,输入完成后,操作手需在生产配料单上签字确认,以明确责任。随后,当班质检员要对输入的配合比进行复核,通过再次核对数据和检查设备参数设置,确保配合比的准确性。只有在质检员确认无误后,方可签字放行,进入正式生产环节。


在正式生产时,先搅拌一盘混凝土,对其各种技术指标进行全面检测。要求初始坍落度必须精准控制在 200mm - 220mm 之间,同时确保混凝土不离析、和易性良好、流动性佳。只有当这一盘混凝土完全满足上述初始技术指标后,才能进行连续生产,从而保证每一盘混凝土的质量都稳定可靠,为整个工程提供坚实的质量保障。


(5)加强混凝土试拌工作:


混凝土试拌工作是优化混凝土配合比、提升混凝土质量的重要手段,必须持续加强。在原材料出现任何细微变化时,如砂的产地更换、水泥的批次变化、外加剂的配方调整等,都应及时进行试拌工作。


通过试拌,收集和分析混凝土的各项性能数据,如坍落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强度发展曲线、和易性的变化情况等,深入研究这些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趋势,找出其中的规律。经过多次试拌和数据分析,不断优化配合比参数,最终确定出最适合当前原材料条件和工程要求的最佳混凝土施工配合比,从而确保混凝土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都能够保持稳定、优异的性能,为工程的顺利进行和高质量完成提供有力支持。


三、生产环节与设备管理

(1)混凝土搅拌前的准备:


在混凝土搅拌作业开启之前,对搅拌机进行全面且细致的清洁工作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首先,必须使用足量的清水对搅拌机的内部腔体、搅拌叶片以及其他部件进行全方位的冲洗,确保将之前残留的混凝土残渣、灰尘以及其他杂质彻底清除干净。这一步骤的意义在于防止不同批次混凝土之间的交叉污染,保证每一批次混凝土的质量纯净性和性能稳定性。


在完成清水冲洗后,接着采用含有少量聚羧酸外加剂的水溶液对搅拌机进行涮洗操作。聚羧酸外加剂的加入能够在搅拌机的内壁形成一层薄薄的保护膜,这层膜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清洁搅拌机表面可能残留的微小颗粒,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后续混凝土与搅拌机壁之间的粘附力,使得混凝土在搅拌过程中能够更加均匀地受力,从而提升混凝土的搅拌质量和效率。在洗涮工作结束后,务必将搅拌机内的水完全排放干净,避免残留水分对新拌混凝土的水胶比产生影响,进而保证混凝土的配合比准确性和性能可靠性。


(2)混凝土罐车的操作规范:


混凝土罐车作为混凝土运输的关键设备,其操作的规范性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的质量和施工进度。在罐车准备接收混凝土之前,必须进行反转操作,通过这种方式将罐体内可能残留的积水彻底排放干净。这是因为罐体内的积水会稀释新装入的混凝土,导致其水胶比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坍落度以及其他性能指标,严重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混凝土无法满足施工要求,出现质量问题。


当罐车完成混凝土装载后,严禁在运输途中冲洗后料斗。这是由于冲洗过程中可能会使部分水流进入罐体内,再次对混凝土的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只有在罐车抵达施工现场并将混凝土全部卸载完毕后,才能对后料斗进行冲洗操作。而且,在冲洗完成后,同样需要进行反转操作,将罐体内因冲洗而残留的水分完全排除,确保罐车在下次装载混凝土之前处于干燥、清洁的状态,为后续的混凝土运输工作提供可靠的设备保障。

(3)润泵砂浆的运输要求:


润泵砂浆在混凝土泵送过程中起着润滑管道、减少泵送阻力的重要作用,但其运输和使用必须遵循严格的规范。润泵砂浆必须采用专门的运输车辆单独运送到施工现场,绝对不允许使用装载完混凝土的车辆顺带运输砂浆。这是因为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水化反应和离析现象,如果将润泵砂浆与混凝土混合运输,会导致砂浆的性能受到污染和破坏,无法有效地发挥其润泵作用,进而增加泵送过程中的阻力,甚至可能造成泵送管道堵塞,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和混凝土的浇筑质量。


同时,在施工现场也不宜使用泵车直接搅拌砂浆。泵车的主要功能是将混凝土输送到指定位置,其搅拌能力和均匀性无法与专业的砂浆搅拌机相媲美。如果在工地使用泵车搅拌砂浆,很容易出现砂浆搅拌不均匀的情况,使得砂浆的稠度、流动性等性能指标不一致,在泵送过程中无法形成稳定的润滑层,从而影响泵送效果,增加施工难度和质量风险。


(4)施工现场的人员配备:


施工现场的人员配备是确保混凝土施工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之一。首先,必须配备具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和高度责任心的调度人员。这些调度人员需要全面掌握施工现场的各个环节和工序,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混凝土的运输车辆进出、浇筑顺序以及施工设备的调配等工作,确保整个施工过程高效、有序地进行,避免因调度不当而出现施工停滞、车辆拥堵等问题,从而保证施工的连贯性和顺畅性。


同时,配备技术能力精湛的质检人员也是必不可少的。质检人员需要在施工现场实时对混凝土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检测和评估,包括坍落度、和易性、温度等,并将这些现场情况及时、准确地反馈给混凝土搅拌站。搅拌站根据反馈信息,能够迅速对混凝土的配合比、外加剂掺量等参数进行调整,确保后续供应的混凝土能够满足施工现场不断变化的需求,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始终处于可控状态,有效预防和解决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


(5)发车速度的合理控制:


由于混凝土箱梁的结构特点,其跨度通常较大,一般在 30 - 50 米之间,而且每个箱梁所需的混凝土方量也相当可观,大致在 500 - 700 立方米。在这种情况下,施工的连贯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混凝土的供应出现中断或者不及时,很容易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形成施工冷缝,这将严重影响箱梁的结构整体性和耐久性,引发各种质量事故,给工程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


经过与施工单位的多次深入研讨和现场模拟试验,我们制定了一套精准的发车速度控制方案。每次在施工现场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后,我方才开始发车。首先连续发出四车混凝土,确保这四车混凝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部抵达施工现场后,才允许开始进行混凝土的浇注作业。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在浇注初期就建立起一个稳定的混凝土供应体系,保证能够连续不断地进行浇注,避免因混凝土供应不足而出现施工冷缝。


在第一车混凝土开始浇注后,现场人员会立即通知我方继续发车,并且每车之间的间隔时间严格控制在 20 分钟左右。这个间隔时间是经过精确计算得出的,正好与现场一车混凝土浇注完毕所需的时间相匹配。通过这种精准的发车速度控制,既能保证混凝土浇注的连贯性,使得混凝土能够在合适的时间内依次浇筑到指定位置,形成一个完整、连续的结构体系;又能有效避免在施工现场积压过多的运输车辆。如果车辆积压时间过长,混凝土在罐车内会持续发生水化反应,导致坍落度损失过大,从而出现浇注困难的情况,严重影响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和施工进度。

(6)应变准备工作的落实: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车辆突发故障、交通拥堵、施工现场突发状况等,可能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这些情况往往会对混凝土的质量和施工进度造成不利影响。为了应对这些潜在的风险,我们制定了完善的应急应变措施,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在实际施工时,我们为每辆混凝土罐车都配备了一小桶外加剂,其重量约为 3 千克。这种外加剂的配方经过精心设计,即使在极端情况下将整桶外加剂全部加入到混凝土中,也仅仅能够对混凝土的坍落度进行适当调节,而不会对混凝土的其他性能指标,如强度、耐久性等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从而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在不损害混凝土质量的前提下,维持其可施工性。


同时,我们明确向司机和施工人员传达了应急操作要求: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导致混凝土坍落度变小,影响正常施工时,只允许使用配备的外加剂进行调节,绝对禁止通过加水的方式来增加混凝土的坍落度。这是因为加水会破坏混凝土的原有配合比,导致水胶比失衡,进而严重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使混凝土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此外,在每次施工过程中,我们还会在施工现场专门配备一名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的质检员。这位质检员的主要职责是实时监测施工现场的情况以及混凝土的状态变化,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准确地反馈给公司总部。公司的技术部门根据质检员反馈的信息,能够迅速对混凝土的配合比、外加剂掺量等参数进行微调,确保混凝土的性能能够适应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公司调度部门则根据这些信息,合理调整发车速度和车辆调配计划,以确保混凝土能够持续、顺畅地进行浇注。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导致混凝土坍落度变小、工作性变差时,现场质检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遵循公司技术指导的前提下,及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如适量添加外加剂、调整混凝土的浇筑方式等,尽可能减少意外情况对混凝土质量和施工进度的影响,确保工程能够顺利进行。




本文资源来自互联网,旨在交流信息分享技术,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