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江泰

山东江泰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人:冯总,武经理

电话:18678858906,15318820518

邮箱:shandongjiangtai@163.com

地址:济南市天桥区济南新材料产业园区舜兴路988号


新闻资讯

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什么是骨料级配?对混凝土性能有何影响?一针见血说出原由!

更新时间:2025-01-04 16:42:54 点击数:684

01、什么是骨料级配?

(1)骨料于混凝土的关键意义


在建筑材料的浩瀚领域中,混凝土无疑是最为关键的基础材料之一,而骨料作为混凝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用量的维度审视,在普通混凝土的构成体系里,其容重通常稳定在 2380kg/m³的水平上下波动,而其中砂石骨料的使用量颇为可观,一般能够达到 1800kg/m³左右,这一数据直观地表明了骨料在混凝土中所占的比重超过了四分之三,占据着主导性的地位。


骨料对于混凝土而言,宛如人体的骨骼系统,是赋予混凝土稳定形状和坚实强度的关键支撑要素。倘若将混凝土类比为一座宏伟的建筑结构,那么骨料便是这座建筑的承重框架,它不仅为混凝土提供了基本的形态架构,使其能够在各种工况下维持既定的形状,还通过自身的物理特性显著增强了混凝土的承载能力,使其足以抵御来自外部的各类荷载作用,从而确保建筑结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骨料级配的精准衡量指标


衡量骨料质量的参数纷繁复杂,涵盖了砂子细度、石子压碎值、含泥量、含粉量、表观密度、针片状含量、有害物含量、坚固性指标等多个方面。然而,在这众多指标中,筛分级配脱颖而出,成为了理解骨料特性及其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的关键切入点。


砂筛分的累计筛余、分计筛余及细度计算↓↓↓


在深入探究骨料级配这一关键领域之前,充分理解与之紧密关联的若干基础概念是至关重要的,其中筛余量、分计筛余以及累计筛余等概念犹如基石,奠定了我们对骨料颗粒分布特征认知的基础。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概念在砂子筛分实验中的具体呈现以及相互关系,进而揭示骨料级配的奥秘。

进行筛分实验时,需要运用一系列不同孔径的试验筛,这些试验筛的精准选择和合理使用是获取准确数据的关键前提。对于细骨料,通常采用方孔筛作为主要的筛分工具,其筛孔尺寸依据特定的标准和实际需求,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 9.5、4.75、2.36、1.18、0.60、0.30、0.15mm 等多个精确级别。在开展细度实验的初始阶段,首要任务是运用孔径为 10mm 的筛子,将粒径超过这一尺寸的砂粒有效过滤去除,以确保后续实验所针对的砂粒群体具有一致性和代表性。


随后,将精心称取的 500g 干燥砂试样放置于后六个筛子中,并配备上筛底和筛盖,通过专业的摇振设备进行充分且均匀的筛分操作。这一过程需要严格遵循既定的实验规范和操作流程,确保每一个筛子上的砂粒分布能够真实反映其在原始试样中的比例关系。在完成摇振筛分后,依据严谨的实验要求,精确测定每层筛子上所留存砂粒的质量,并由此计算得出相应的“累计筛余β”数值。


这些累计筛余β数值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一个经过科学推导和广泛验证的公式,即砂细度计算公式:μf=(β2+β3+β4+β5+β6-5β1 )/(100-β1),来进一步计算得出砂子的细度结果μf。这一公式综合考虑了不同筛层上砂粒的累计分布情况,能够精准地量化砂子的粗细程度,为评估细骨料的质量和性能提供了关键的量化指标。


不仅如此,借助于“分计筛余α”这一重要参数,并紧密结合行业内公认的标准规范,我们能够对试样级配的整体分布态势进行全面且深入的判断。分计筛余α是指某一筛层上的筛余量占试样总质量的百分比,通过对各个筛层的分计筛余进行细致分析,可以清晰地洞察到不同粒径砂粒在试样中的占比情况,从而直观且精准地掌握骨料级配的详细情况,包括其颗粒组成的均匀性、连续性以及不同粒径区间的分布比例等关键特征。


在粗骨料石子的级配分析中,同样采用基于“分计筛余α”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尽管其基本原理与细骨料的分析方法一脉相承,但由于石子的物理特性和使用场景的差异,在实验操作的具体细节上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石子的筛分实验过程与砂子筛分实验在整体流程上具有相似性,然而其所使用的方孔筛的筛孔直径相对较大,以适应石子较大的粒径范围。这些筛孔直径从小到大依次为 2.36、4.75、9.50、16.0、19.0、26.5、31.5、37.5mm 等几个特定级别。通过对不同孔径筛子上石子颗粒的精确筛分和质量测定,结合分计筛余α的计算和分析,能够构建起粗骨料级配的详细图谱,为深入了解粗骨料在混凝土中的作用机制以及优化其级配设计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02、骨料级配对混凝土性能影响机制


(1)工作性能维度下的骨料级配效应


在混凝土的实际应用场景中,工作性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其施工的便利性与质量的稳定性,而骨料级配在这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对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呈现出复杂且独特的规律。


针对 C30 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当采用三级配粗骨料进行制备时,如特定的 C30 - 4 配比组合,其展现出了较为突出的工作性能特征。具体表现为坍落度达到了相对较大的数值,这意味着该混凝土在流动性方面表现出色,能够在浇筑过程中更为顺畅地填充模板的各个角落,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堵塞和不均匀现象。同时,其抗离析性能也表现良好,这得益于三级配粗骨料之间形成的较为稳定的骨架结构,使得粗细骨料以及水泥浆体在搅拌、运输和浇筑过程中能够保持良好的整体性,有效避免了因骨料与浆体分离而导致的混凝土性能不均问题。


然而,在 C60 高强度等级的混凝土体系中,情况则有所不同。同样采用三级配粗骨料制备的 C60 混凝土,其坍落度明显偏小,这是由于高强度等级混凝土往往需要更高的水泥浆体含量来包裹骨料并保证其强度发展,而三级配粗骨料较大的颗粒尺寸相对减少了浆体的有效填充空间,从而降低了流动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在 C60 混凝土的多种配比尝试中,C60 - 2 混凝土(其中 3 - 8mm 骨料占比 20%,15 - 25mm 骨料占比 80%)却呈现出最大的坍落度,这表明特定的骨料级配优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高强度混凝土的流动性。尽管如此,从整体上看,C60 混凝土由于其水泥浆体的高粘性和骨料的紧密堆积,其抗离析性能普遍优于 C30 混凝土,这为其在复杂施工条件下保持结构完整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2)力学性能视域中的骨料级配作用


即使在混凝土的配合比严格保持一致的情况下,仅仅因为粗骨料级配的细微差异,混凝土在各个龄期的强度发展轨迹也会产生显著的变化,这深刻揭示了骨料级配在混凝土力学性能塑造中的关键作用。


以 C30 混凝土为例,当采用小粒径骨料制备的 C30 - 1 混凝土时,其在 7d、28d 和 90d 的抗压强度测试中均表现出相对较低的数值,分别仅为 23.9MPa、31.5MPa 和 37.3MPa。这是因为小粒径骨料在混凝土中形成的骨架结构相对较弱,无法有效地传递和分散外部荷载,导致水泥浆体在早期承受了较大的压力,而其强度发展尚未充分,从而影响了整体强度表现。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C30 - 2 和 C30 - 3 混凝土由于其粗骨料级配的优化,使得骨料与水泥浆体之间的协同作用得到增强,各龄期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特别值得关注的是 C30 - 4 混凝土,尽管其 7d 强度相对较低(仅为 23.5MPa),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 28d 和 90d 强度却高达 36.9MPa 和 42.1MPa,相较于 C30 - 1 分别实现了 17%和 13%的显著增长。这充分彰显了三级配粗骨料在配制 C30 混凝土时,能够为后期强度的持续提升提供有力支撑,其原因在于合理的三级配粗骨料能够在混凝土内部构建更为紧密和稳定的骨架结构,随着水泥水化反应的持续进行,骨料与硬化浆体之间的界面粘结不断增强,从而有效提升了混凝土的整体承载能力,为建筑结构的长期稳定性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于 C60 高强度等级混凝土,粗骨料级配对其早期强度的影响规律与 C30 混凝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大粒径粗骨料所占比例较高时,混凝土的早期强度相对较高。例如,采用三级配粗骨料制备的 C60 - 4 混凝土在各龄期强度表现相对较低,这是由于大粒径粗骨料在早期难以被水泥浆体充分包裹和粘结,导致强度发展受限。而采用 3 - 8mm 和 15 - 25mm 特定级配组合的 C60 - 2 混凝土,其 7d、28d 和 90d 强度达到了 46.6MPa、67.9MPa 和 70.4MPa 的卓越水平,这表明对于高强度等级混凝土,精准的粗骨料级配优化能够显著提高其强度性能,满足工程对高强度混凝土的严格要求。这背后的机理在于,合理的粗骨料级配能够优化混凝土内部的微观结构,使得骨料与水泥浆体之间的界面过渡区更加致密和均匀,从而提高了混凝土的整体强度和耐久性。

(3)耐久性能范畴内的骨料级配关联


混凝土的耐久性作为衡量其长期服役能力的关键指标,与混凝土内部的微观结构,尤其是连通空隙含量密切相关,而骨料级配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研究发现,在某些混凝土配比中,如小粒径粗骨料含量较高的 C30 - 1 和 C60 - 1 混凝土,其真空吸水率和氯离子扩散系数相对较大。这是因为小粒径粗骨料的大量存在导致混凝土内部的空隙结构相对复杂和连通性增强,外界的侵蚀性介质(如水、氯离子等)更容易通过这些空隙通道侵入混凝土内部,从而加速了内部钢筋的锈蚀进程,并引发混凝土基体的劣化反应,严重威胁混凝土结构的长期稳定性和安全性。


相比之下,其他级配的混凝土在真空吸水率和氯离子扩散系数方面未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这表明合理的骨料级配能够有效控制混凝土内部的空隙分布,降低其连通性,从而提高其抵抗外界侵蚀的能力。进一步对比 C30 和 C60 混凝土可以发现,C60 混凝土的真空吸水率和氯离子扩散系数普遍低于 C30 混凝土,这充分说明了高强度等级混凝土由于其更为致密的微观结构,在抵御外界侵蚀介质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其耐久性指标也相应更高。这是因为高强度混凝土在配合比设计上通常采用更低的水胶比和更优质的原材料,使得水泥浆体更加致密,同时合理的骨料级配进一步优化了内部结构,减少了侵蚀介质的渗透路径,从而显著提高了混凝土的耐久性,确保其在长期恶劣环境下能够维持稳定的性能表现,为建筑结构的耐久性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本文资源来自互联网,旨在交流信息分享技术,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处理。